迈畅工艺美术网

首页 - 陶瓷古窑 - 永嘉坦头唐代瓯窑窑场的布局结构

永嘉坦头唐代瓯窑窑场的布局结构

2024-10-21 陶瓷古窑 0

[日期:2018-01-06]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作者:郑建明 周圣玉 许洁琼 张馨月 [字体: ]

基本完整的作坊遗迹以及与祭窑有关的丰富祭祀遗迹的发现,是此次坦头唐代窑址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

整个窑场以近似于东西向、依山坡修建的龙窑炉为中心展开布局,作坊遗迹主要位于窑炉的南边,北边是与祭祀相关的遗迹。

窑场布局

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长近40米,宽近1.3米,基本为东西向,保存相当完整,保留了包括窑前操作室、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柱洞与护窑墙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前工作室呈扇形向火门方向倾斜,低于面存地面近50厘米;火膛低于整个窑室近30厘米左右,前端呈圆弧形,保留长方形通风口以上的弧形拱顶,结构相当完整四壁及底部烧结严重;窑壁使用砖坯砌筑,窑室内铺厚达10厘米的细砂,砂里插立排列整齐的粗矮喇叭形支烧具;窑门为长方形,用砌坯砌筑,高于窑室底部近20厘米;窑尾排烟室较窄,由呈窄长方面,与窑室相连的窑尾墙底端有排烟道;窑炉两侧是宽近2米的护窑墙,用石块砌筑边坎,整体高于周边的地面,在护窑墙上发现了多个柱洞,排列整齐有序,判定窑炉上方有护窑棚;窑炉两侧地面均用小石块砌筑,平坦坚硬。

龙窑炉

窑前工作面与火膛

作坊遗迹由贮泥池、辘轳坑、釉料缸、窑炉、房子、石砌地面等构成,主要集中在窑炉的西南角。贮泥池呈圆形,直接在生土上挖坑而成,深近80厘米,四壁规整,底部平坦并保存大量极其纯净的瓷土,这种挖地而成的深土坑具有极佳保湿功能,是保存瓷土十分理想的方式;辘轳坑呈圆形,中心是一个小圆形轴洞,中圈是圆环形填土,外圈是圆形石砌的护坑石;釉料缸是深褐色的带釉大缸,外圈以大块的石块砌筑保护。辘轳坑与釉料缸均位于窑头东南的窑棚范围内。此外,在窑头附近的两侧均发现了成组的柱洞,应该是晾坯、修坯、放原料、柴火等的作坊建筑。

贮泥池

贮泥池中的瓷土

辘轳坑

釉料坑

祭祀遗迹位于窑炉的北边,由火烧坑、器物坑、石砌挡墙与石砌地面组成。火烧坑呈圆形,直径近1米,深近80厘米,四壁较直,外圈以大块的石块砌筑保护,底部因长期经火烧烤而呈红褐色,而相当坚硬,该坑经过多次大火烧烤;器物坑位于火烧坑的北边,是一个圆形的小坑,内有两件器物,整齐排放,两件器物均为唐代瓯窑的罐,器型略有差异,均为大侈口,短颈、深弧腹,平底,肩部有双系,一件上盖有一唐代瓯窑的宽圈足碗,另外一件盖一直筒形瓷质匣钵,明显具有某种仪式功能;火烧坑的上坡方向的是一道石砌挡墙,石块相当地大;再往上是小石块砌筑的地面,坚硬平整。

祭祀遗迹之火烧坑

祭祀遗迹之器物坑1

祭祀遗迹之器物坑2

石砌地面

这是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窑场的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可以基本完整复原唐代瓯窑从贮存瓷土、拉坯、上釉、晾坯到烧成的完整制瓷序列与制瓷技艺。

也是首次在窑址上发现了丰富的祭祀遗迹。从近现代窑场的活动来看,祭窑神是烧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一直以来古代窑场的祭祀活动多限于推测而缺乏实物证据,坦头窑址丰富的作坊遗迹不仅证实了窑场祭祀活动的存在,而且与古代东瓯地区向来以“信巫鬼、重淫祀”闻名于世、近现代的温州地区几乎每个村落均有多个不同的宗教道场这种浓郁的宗教氛围相吻合。

标签: 陶瓷古窑

网站分类